行業概況
1.1分類及發展歷程
眼科醫療器械指的是用于診斷、預防、治療眼部疾病或矯正視力的設備、器具、材料以及其他類似或相關物品,其主要運用于眼外科和視力保健兩大眼科領域。
在眼科器械的細分領域中,核心醫療設備、高值醫用耗材等中高端醫療器械由于技術壁壘較高,長期為進口產品壟斷。但幾年來,部分國內廠家在人工晶狀體和角膜接觸鏡領域逐步實現技術突破。
1.2產業鏈
目前我國眼科醫療器械行業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其上游產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安全性及質量要求較高的原材料,此類原材料通常用于合成或加工為植入式醫用耗材,為少數外資企業壟斷,這部分企業對中游企業有極強的議價能力;另一類是中低端零部件,該領域國產廠商較多,行業競爭充分,產品同質化程度高。中游產業的中高端產品領域集中度高,也多為外資企業壟斷,國內器械制造廠商多以生產中低端產品為主,但也正加大高端產品的技術研發力度。產業鏈下游主要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民營醫療機構占比較少。
1.3政策背景
一方面,國家政策鼓勵醫療器械行業持續穩定發展。隨著我國醫療器械行業逐步發展,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行業利好政策,鼓勵和支持國產企業進行產品創新,推動醫療器械產業升級。此外,國家衛健委有關白內障復明和青少年近視防控的頂層設計也有助于提升眼科醫療器械市場需求。
另一方面,兩票制、帶量采購醫改政策的實施使高值醫用耗材制造企業面臨結構性調整的挑戰。國務院于2019年7月出臺《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方案》,高值醫用耗材帶量采購陸續在全國開展。帶量采購使得相關企業面臨兩大風險:一是產品未中標,將丟失集采地采購周期內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二是即使中標,企業也面臨銷量提升不足以彌補價格下降帶來的利潤損失風險。
2018年3月,國家衛計委等6部委共同印發《關于鞏固破除以藥補醫成果持續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通知》,提出要逐步推行高值醫用耗材購銷兩票制。若未來“兩票制”在高值醫療耗材領域進行全國推行,相關制造廠商將面臨經銷渠道縮減,銷售費用增加的風險。
市場分析
2.1市場規模分析
2.1.1 全球市場規模
據全球知名醫療市場信息數據咨詢公司Evaluate統計,全球眼科醫療器械領域2016年市場規模為260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354億美元,年均增速5.3%,約占醫療器械整體市場的6.8%;其增速和規模在醫療器械細分領域市場均排名第五,排在其前面的是體外診斷,心臟科,影像診斷及骨科這四類傳統細分領域。
2.1.2 國內市場規模
Frost & Sullivan的數據顯示,我國眼科醫療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545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08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5.3%,預計在2019年將達到1240億元。
眼科醫療市場規模的不斷加大催生了眼科醫療器械需求的持續增加,近年來我國眼科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呈現逐年增長態勢,《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眼科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111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26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9.45%,預計2021年將達376億元。
2.1.3 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據Evaluate數據顯示,2016年在全球醫療器械行業中,眼科已躋身前五榜單,占比7%;但在國內,據2018年醫療器械藍皮書顯示,眼科占比僅1%,如下圖所示。對標全球數據,可以發現我國眼科醫療器械市場潛力巨大。
2.2市場需求分析
2.2.1 眼科醫院診療人次持續增加
據國家衛計委數據統計,我國眼科醫院診療人次從2011年的1277萬增長到2018年的2932萬,年復合增長率達10.9%;入院人次從2011年的56.9萬增長到2018年的201.2萬。
2.2.2 年輕人近視率不斷攀升,老年人發病率不斷增長
WHO發布《 World Report on Vision》指出,全球近視人口約26 億,與長時間學習工作、戶外活動減少等生活方式改變相關。中國近視人口約6億,且以年輕群體為主,一項針對56萬人的調查顯示,中國40歲以上人群近視率為17%,18歲人群近視率超過80%。
另一方面,老齡化不斷加劇使得眼科,白內障、青光眼、老花眼等年齡相關性眼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增長,帶來眼科醫療器械需求的增加。
2.2.3 醫療支付水平提高,健康意識加強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的醫療保健意識逐漸加強,醫療支付水平進一步提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2018年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從912元增長至1685元,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也在穩步上升。這為醫療機構配備高端且齊全的醫療器械提供了需求動力,也促進了眼科醫療器械市場的擴容。
2.3市場供給分析
2.3.1 市場競爭格局
全球角度看,眼科醫療器械行業巨頭優勢明顯,諾華(愛爾康)、依視路、強生(眼力健)三家龍頭企業占據行業62.7%的市場份額,前十名市場份額合計達99%,寡頭壟斷明顯,行業高度集中。
放眼國內,2017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顯示,由于屈光不正患病率和白內障手術率的提高,治療這兩類眼科疾病的的角膜接觸鏡和人工晶體在眼科醫療器械市場中占比較高,且預計未來仍將保持高增長態勢;就公司而言,諾華、博士倫和強生分別以7.2%,6.8%,5.9%的市場份額排名前三;此外,雅培、拓普康、海昌、高視遠望、六六視覺、衛康、歐普康視等占比較高,總體來看外資企業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各級醫療機構的眼科醫療器械仍以進口為主,國產產品只有加強技術研發投入,才能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2.3.2 供給端創新加快,進口替代起步
近年來,部分國產廠家正加大科研投入,加速進軍中高端眼科醫療器械市場,在人工晶狀體、角膜接觸鏡等領域都實現了重大突破。2014年,愛博諾德推出國內首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高端屈光功能的可折疊人工晶狀體,市占率達到10%,打破了國際廠商對高端人工晶狀體技術和市場的壟斷局面,在2019年愛博諾德又推出角膜塑形鏡新產品。2016年9月,蕾明視康旗下產品蕾明RS系列非球面人工晶狀體,獲歐盟CE認證,2017年獲CFDA批準。相較于同類進口產品,國產品牌具有明顯價格競爭優勢。
未來展望
3.1加快微創新,豐富產品線
未來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將逐步走向常態化。納入集采體系的多是易于標準化的醫用耗材,對于企業而言,快速推出非標準化、差異化的新產品有助于緩解集采政策帶來的壓力。但是集采導致的利潤空間大幅壓縮,很可能使得研發資金投入受限,因此關注臨床需求和痛點,在現有產品基礎上進行微創新,相較于從“從無到有”的技術創新而言,能幫助企業縮短研發周期,減少短期研發資金投入,迅速破局。但就長期來看,豐富產品線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企業可以通過調整產品結構來抵消由于單一產品毛利率下降導致整體利潤下降的風險。
3.2調整營銷模式,開拓潛在市場
過去經銷商模式是醫療器械企業主要的銷售模式,但“兩票制”的實施將使得無配送能力的中小經銷商被淘汰,企業需要加強直銷隊伍建設、擴大營銷網絡,以填補原有經銷商留下的銷售空白。此外,為減少集采落標導致市場份額縮減的影響,拓展非集采市場將成為醫用器械企業未來發展趨勢,比如民營眼科醫院市場以及海外市場等。
聲明:本文章來源的稿件均為轉載,僅用于分享,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盡快聯系我們,我們第一時間更正,謝謝!